文章作者:科普医生博雅
文章来源:今日头条(科普医生博雅)
其实很多时候在心内科值夜班是很痛苦的,因为几乎每个大夫晚上都会遇到一些”爱折腾的“的病人,这里边有文质彬彬的大学教授,有家境优越的老阿姨,也有勤勤恳恳的普通农民,他们晚上总会胸闷心慌,总叫医生来看,心电图和心电监护仪却总也没有什么大的异常。白天交班的时候夜班大夫总会无奈的叹息:“昨天晚上我”hua疗了好几个病人,折腾了大半夜,熬了一晚上,好惨啊,科里最近的”神经病(症)”有点儿多啊。“
“啊?大夫,你们不是心血管内科吗?还管化疗和神经病吗?”
”你听错了,我说的是话疗和神经症。”
随着这些年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,再加上各种电台~电视台的保健品广告的连番轰炸,老百姓对冠心病的了解的越来越多了,有好些人感觉自己得了心脏病:
1、他们总感觉自己胸闷气短,总想开窗透气,总想深呼吸,呼吸完了以后感觉更严重了
2、能感觉自己心慌的厉害,有时候还能听到心脏在咚咚乱跳,
3、时不时的就有心口疼,疼的很厉害,感觉像针刺痛、刀割痛。我们医学上管这种痛叫锐痛,像是拿尖锐的东西捅了心脏一样。
4、这些人大多有失眠、多梦、焦虑、头晕、耳鸣多汗等症状。
他们之中许多人的症状真是得能写上好几页儿纸,这些人里边最多见的就是中年和青年人,20-50岁多见,尤其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,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懂了,这不就是“更年期哪里都不舒服综合征”吗?你们猜的不错,这里边的确有一部分人是更年期综合征导致的“心脏病”,但也有一些确实有心脏病的人正好赶上了更年期,这就需要医生们有一双火眼金睛了。当然这样的心血管神经症的病人是不分男女的,男的少些女的则多些罢了。
其实准确的说,这种找不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,却以心脏病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叫做“心血管神经症”。
“心血管神经症”就是作吗,就是想的太多吗?这还真不是,有时候这些症状是身体发出的信号,它们告诉你应该好好注意爱护身体了。我就遇到过一个“抑郁症”的阿姨,她总觉得害怕,感觉自己快死了,做什么都不感兴趣,去心理科把抗抑郁的药都吃了一个月了也不见好转多少,来门诊一检查,发现这个阿姨是个中度贫血的病人,血补上来以后,高高兴兴的出院了。
因此医生们只好细细的筛查诊断起来,万一有一个漏掉的,不仅会危及病人的生命还可能会吃官司,这时候好像这“过度检查”就开始了:假如一个医生一年里边曾经遇到过几个看起来“没事儿”最后却有问题的病人,他就会不自觉地加大检查的力度,因为见得越多越知道人体的复杂,越了解漏诊和误诊的可怕。医生行内有句话叫做”年龄越大胆子越小,专家越老检查越多。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因为必须排除可能引起这些症状的疾病,要做的检查可就多了。入院三大常规血、尿、便自不必说,关于甲状腺、肾脏、心脏的检查都要做。比如甲状腺、心脏、腹部彩超、心电图、心冠状动脉的三维CT…等等花费不下数千,但这其中还有问题,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分布在不规则圆形的心脏上,这些“枝桠”好似一个小树苗儿,想要最直接的看到血管有没有堵住就要靠一个“金标准”的检查了。
这就是老百姓听到最多的介入技术:一般情况下医生会从人的胳膊上放一根细细的管子,着里边儿有根铁丝支撑着,它就从人的胳膊上的血管一直捅到人的心脏的血管上,然后再往血管里打进去造影剂,医生就能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血管里“液体”的流动,从而判断血管里是不是有狭窄和堵塞。这就是医生说的“冠状动脉造影术”,一旦发现某个血管堵的很厉害,或者病人心脏缺血的症状很严重,医生就会告知病人建议放入支架把血管撑开,这就是老百姓眼中的“放支架”了。
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在心内科的时候,我们主任曾经遇到的一个女病人,在门诊的时候就不愿意收她住院,因为这个病人是很典型的更年期综合征,主任已经给她开好了抗焦虑的药,可这阿姨是个急性子,可能也是被折磨的太久了吧,她非常诚恳非常焦虑,请求主任能收她住院好查个明白图个心安,尽管主任已经很明显的告诉她:“你这不太像冠心病,很像是更年期综合征···”结果入院后这大姐硬是花了好几千块钱做完造影手术,没发现血管狭窄,最后才算放了心。
又过了俩星期这阿姨又来了,她是来找主任要说法的,她说自己被“过度检查”了。有人说月经期的女朋友犹如洪水猛兽,我却说更年期的妈妈们才是,她们都没有错,只是这些不良情绪已经把她们的理智淹没了。
“我们能怎么办,我们也不想做‘神经症’,我们真的感觉自己有病。医生,你给我们开点儿药吧,我们吃完药就好了。”“其实,你们应该心理治疗为主而药物治疗为辅。心病还需心药医,这个时候应该找心理医生好好收拾一下你的坏情绪,要是这些焦虑、抑郁持续时间太久了,真的可能导致高血压和冠心病的,还可能和糖尿病的发病有关。”
健康小知识:什么是器质性心脏病?
简单来说,心脏就像个大型|“水泵”,假如只是"水泵"吸水能力不行了,"水泵"本身的零件没有毛病这就叫功能性心脏病,若是水泵本身的问题,这就叫做器质性心脏病。
【部分内容来自】
[1]朱大年,王庭槐.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《生理学》,2013
[2]葛均波,徐永健.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《内科学》,2013
本文花费8小时,阅读仅需5分钟,如果您觉得我写的还可以,能帮到你,请记得转发和点赞哦,你们的每一次鼓励都是我行走路上最美的阳光。
网站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。
文章站内地址:人人营养网 » 医生,我有心脏病,我要住院。不,你没病·····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