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再隆重给大家介绍一部优秀的国产片。它由央视牵头出品,制作精良,很多观众看完都表示被“美哭了”。文章作者:董氏集团
甚至,有人用“伟大”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它——无意间在B站看到,看完之后就两个字的感受:伟大,拍得真是太棒了。
还有不少小伙伴觉得影片简直可以媲美BBC,怒甩五星。
真有这么牛?看了你就知道——《极地》。
这是一部聚焦中国青藏高原的纪录片,整体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一个字——美。
那是一种纯粹的、圣洁的、未经修饰的美。它会让你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它会轻易地唤起你对美好最柔软的渴望。
对于《极地》来说,“美哭了”绝不仅仅是一个夸张式的形容。
圣洁的雪山与世外桃源般的村落
《极地》一共有7集,每集都着重为我们介绍三个人物,并因此展开三段故事。
通过这21个故事,影片也完成了对当代西藏生活状态的全景式的勾勒。
那我就以几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物为依托,借着他们的故事,带大家走进西藏的历史与现在。
先说最年轻的——今年20岁的白玛曲旺。
白玛是个文艺青年。他的工作和电影有着直接关系——电影放映员。
当然,不是坐在电影院放映室里那种,他需要带着胶片拷贝辗转于各个村落之间。
每年过了冬天,雨季到来之前,便是白玛进山放映的日子。
乍一看,这份工作似乎很惬意很舒服——沿途风景很美,放映任务也并不急迫。
白玛走走停停,一会给小马编个花环玩个自拍,一会看看杂志。
走累了,就躺在森林的怀抱中小憩。
但你以为这样的工作谁都能干?也未必。
因为我们眼中的美景,随时可能变成危险——比如经常出现的山体滑坡;
我们眼中的惬意,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辛劳——进山可能走好几天,过夜全靠一个简易的帐篷。
偶尔还会被断崖河水堵住前路,这时白玛只好找当地的村长帮忙。电话那头的村长说,“我马上找几个人飞过来帮你”。
没错,真的是“飞”(通过滑索)。
而人飞过去了,还要运拖着放映设备的马。
滑索下面就是坚硬的巨石与湍急的河水,近在咫尺的危险只是白玛的日常。
而你可能想不到,他费劲巴力、以身犯险终于赶到村落,只有八户人家,十几个观众。他带来的影片也只是一部早已失去热度的《夏洛特烦恼》。
值么?或许白玛没想过这个问题,也或许我们根本无法找到一个衡量值不值的尺度。
因为《夏洛》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部质量稍好的喜剧;但对于与世隔绝的村民来说,它不仅是一件娱乐产品,更承载着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。
我们常说电影具有文化属性,那从这个角度看,白玛就像是文化的使者。他带进村庄的是电影,也是一个观察、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。
而作为在更开放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,白玛也用电子产品,也渴望去大城市。
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留在这里——也渴望大城市,但真的好乱,比来比去还是觉得这里舒服。
某种程度上说,白玛其实和我们身边的少年差别不大。他经历了多重文化的洗礼,身上的西藏印迹并不深,他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着未来。
说完了西藏少年,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位西藏中年人的故事。
他叫西洛,是易贡有名的刀匠。
懂行的朋友应该知道,现在一把好的易贡藏刀价钱几乎和奢侈品差不多。
因为它完全依照古法手工制作,刀身经千锤百炼铸成;它所用的原料全部取自于当地矿山,其它地区想造也造不出来。
这个故事开始,展现的就是西洛带领徒弟们上山采矿前的准备。
但不是准备什么工具,而是拜佛祈福。
藏民相信山中是有神灵的,铁矿就是神的馈赠。
这种信仰让他们对于自然始终抱有一种敬畏之心,每一次索取都伴随着祈求与感恩。
所以你会看到,当西洛进山遭遇冰雹之后,他马上开始反思自己:
山神好像发脾气了,可能我们声音太大了,这么多年铁山给予我们太多的铁矿了,请山神不要发怒。
找到铁矿也不敢多取,因为他相信——自古都是用多少采多少,浪费会遭报应的。
而下山后的第一件事依旧是“感谢山神”。
之后才是一系列复杂的锻造工艺——先把几种铁扔进泥炉里融为一体;
接着便是长达数日的锤炼;
锤炼完了要覆土烧刃——将刀身包裹泥土,让刀刃暴露在淬火中,这样刀会更刚柔并济;
但经过了以上一把刀还不算锻造完成,最后还有个仪式——在铁山下“说刀”。
简单点说就是再感谢一下神,夸夸刀:
神赐英雄的刀啊,刀背好似,山顶的雪,刀刃好似,流星般闪烁,刀尖好似,升起的火焰....
西洛雪山下说刀
所以一把真正的西贡藏刀,不仅是凝聚着匠人精神,更承载着锻刀者的信仰。
在这样的文化中,有人把刀当成“人”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而事实上,西洛造这把刀也并不是为了卖钱,而是为了满足一位老人的愿望。
这位老人想给自己手上的孤刀,找个伴。
故事的结尾就是西洛把刀送到老人家。
老人缓缓抽出刀,一边抚摸一边喃喃地说着“有伴了”,接着,他蹒跚地把新刀挂到旧刀旁。
新刀的名字就是老人的名字,而旧刀的名字“扎西佳培”代表着谁我们不得而知。或许是她逝去的老伴?或许是昔日的好友?
总之,从老人虔诚而又动情的脸上,你能感觉到成对的藏刀似乎成了某种陪伴的延续。
如果说第一个故事里的少年白玛想的更多的是未来,那么中年西洛更关注的则是现在。
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,他没有更大的野心,他的梦想平凡而普通——
带领着大家努力工作,努力生活,教会大家手艺。
而对于藏区老人来说,记忆与过去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词。
下面就请出今天的第三位主人公——占堆爷爷。
占堆爷爷住在纳木错湖的边上,今年已经70多岁了,一辈子都在从事说婚人的工作。
而所谓“说婚”,就跟我们刚刚提到的“说刀”有点像——在婚礼上唱颂词,颂词的内容包括教人如何放牧,如何获得幸福等等。
从前,说婚人是藏式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,但现在来找占堆爷爷说婚的人越来越少了。在过去的两年中,他没有接到“一单生意”。
也正因如此,当终于有人找上门来时,他很高兴也特别看重接下来的婚礼。
请他帮忙的人说开车接他,但占堆爷爷执意要骑马去到婚礼,他觉得这样的祝福更虔诚。
而真到了婚礼当天,占堆爷爷更是从头到尾都表现得格外卖力。
还没到新娘家门口,他的歌声便已经开始了。
村里的年轻人们马上拥了上来,纷纷掏出手机,似乎想记录下眼前的新奇一幕。
而通过这样的画面,你能感受到一种古老与现代的冲撞。
手机作为现代科技的化身承担起记录功能,但这种带着新奇感的记录也反衬出传统的流逝。
过去说婚除了唱,还会有人问说婚人一系列问题,比如世界如何形成,人如何出现。而说婚人将代替土地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。
但现在,大家都懂得更多了,也没有人再问这些“浅显”的问题了。
占堆爷爷只好把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那些传说与神话,一遍遍地讲给小孙女听——这个世界最初没有人,人的爸爸是个猴,妈妈是罗刹女.....
不过有这样一位听众,对于占堆爷爷来说远远不够。
不识字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个会写字的人,替他记录下宝贵的民族记忆——
我说了一辈子婚,也知道一些咱们民族的传说和故事,如果有人能帮我记录下来,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。
而这些记忆与传说,又何尝不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没错,和《二十二》一样,《极地》也承担着抢救历史记忆的功能。它试图在藏文化与主流汉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,它构建起一场关于过去与当下的对话。
而所有这一切,又都依托于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人物。
除了上面给大家着重介绍的三位,片子里让人动容的人还有很多。
比如做了一辈子闺蜜,老了一起自制护肤品,并想把它推广出去的三个爱美老奶奶;
比如在荒原冰川上孤独地吃着泡面的野生动物保护员;
比如为了给村里立一块广告牌而四处奔波的好基友;
比如想在下辈子变成鸟继续生活的中年夫妻。
总之,看《极地》你会感觉我们的西藏同胞都好可爱,好淳朴,好善良。这当然不是西藏的全部,我也并不否认这部纪录片存在着一定美化、修饰与回避的可能。
但那又怎样呢?我并不认为一定要花费同等篇幅去展示美与丑才算客观。
把远方的智慧与善意带回身旁——这样的创作初衷没有问题,促进民族团结也没有问题,真正重要的是,它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崭新的天地。
原来,生活并不只有眼前这一种形态;原来,还有一群人这样思考,这样看待山,看待树,看待自然和生命。
能收获多少可能因人而异,但至少看了这些人和事,你可以从现实的嘈杂中暂时解脱出来。这种解脱不是逃避,而是对疲惫心灵的必要抚慰,是积蓄能量迎接下一次的出发。
网站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。
文章站内地址:人人营养网 » 一部聚焦中国青藏高原的纪录片《极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