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作者:科普医生博雅
文章来源:今日头条(科普医生博雅)
血液科医生喵
08-09 07:17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医脉通血液科
如果你身边身为儿女,如果你是身为医生,如果你身为朋友,请一定认真阅读下去。
有些时候脑梗心梗罪魁祸首,是这种很容易控制的血液病!
听闻三国时期除了大军师司马懿,更有位义薄云天的人物,白马斩颜良,千里走单骑,威名赫赫,如今被广大百姓认为是武财神的化身,日日香火鼎盛。
然而,若是穿越到三国,见到关将军,开口便是:请问将军是否安好?我看您面色有异,可否让小可抽个血做个检查呢?
MPN全称myeloproliterative neoplasms,中文为骨髓增殖性肿瘤,包括三种疾病,分别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(PV)、血小板增多症(ET)、原发性骨髓纤维化(PMF)。
也许是因为血液系统疾病的生僻难懂,相当多的临床医生并对血液病没有足够的认识,甚至有些人连血液科是治疗什么病的都不知道。
最近遇到几个病人,他们的病情教人心痛。
案例一
杨阿姨来血液科看病的时候,她1年前住院的诊断证明书上只写了3行:
1、脑梗
2、陈旧性心梗
3、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
曾经整洁大方、气质超然的老教授,已经变成了一个口眼歪斜、半躺在轮椅上的可怜人。
其实杨阿姨今年才60岁,就已经得了一次脑梗、一次心梗,不仅要卧床,每天还要吃好几种药物来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,这次因胸闷气短,来我院就诊,这位病人的血常规呈现“三高”,白细胞、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都高,其中血小板已经达到了800✖109/L,心内科立刻请血液科会诊。
细细询问病史,她在5年前因流鼻血不止去当地医院看病,血小板就已经是600多了,然而当时的接诊医生止住了鼻血后,这位心大的病人,竟然没有重视血小板数目的异常,也没有听医生的话一周后复诊,她说“我感觉自己啥事儿没有啊,不疼不痒的......”
这位病人经骨髓细胞形态和基因方面的检查后,确诊为MPN中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,以外周血血小板明显增多为主要特征,临床有自发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,脾常增大。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,女性患病稍多于男性。
案例二
老陈头今年60了,身体很硬朗,虽然平时血压有点高,但最近几年气色特别“好”,经常有人说他“满面红光”,一看就是长寿相。
可是最近他经常感觉自己手脚发麻、头发昏,去挂了个神经内科的号,先抽了几管血,检查结果出来后,竟然住进了血液科。
其实经验丰富的血液科医生一看他这红的发紫的脸色就知道,十有八九是红细胞增多的表现。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,这是一种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PMN,其特征为外周血容量绝对增多,血液粘滞度增高,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,脾大,可出现出血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。发病年龄为50-60岁,男性患病大于女性。
怎么办,我们这些小医院根本没有血液科!怎么请会诊?怎么确定是血液病?
其实即使血液科专业人士也是参考临床指南来诊断的。
表1 2016年 WHO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(ET)诊断标准
现在医院的科室分的越来越细了,医生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了,可是疾病却不会因此也变的精细起来。
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病人是在其他地方、其他科室(如心内、神内、呼吸、消化等)蹉跎到奄奄一息,才转到我们科室来的,有的病人幸运的活下来了,有的病人却没能救过来,更有病人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得了什么病......
血液病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疑难之症,但由于它的诊断不仅需要细胞形态学、细胞组织化学,还要依赖基因方面的检查,非常复杂。
由于硬件和软件的不足,我国绝大部分的市级以下的医院,甚至有些相当规模的三甲医院都没能开展这个科室。但我国近年来血液病的病人数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,这就导致了漏诊和误诊率的明显增加······
我倒觉得与其将大量医疗经费投入到名不符实的规培计划,倒不如投入到实实在在让老百姓受益的医院建设中去,不知各位亲爱的同行是否赞同?
参考文献:
1、黄晓军.《血液病学》.北京;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.2.
2、李建勇,徐卫.《血液科临床处方手册》.南京;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1.4
网站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。
文章站内地址:人人营养网 » 脑梗?心梗?可能只是因为得了一种血液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