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作者:科普医生博雅
文章来源:今日头条(科普医生博雅)
说到高血压,可能很多朋友都以为那是上了年纪的人应该注意的事情,但在心内科,我见过的二三十岁的高血病人,不在少数!
早在2016年国家卫计(健)委发布的数据显示:我国18岁及以上的成人,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5.2%,也就是说我们出门逛个街,随便数上4个成年人里边就有1个是高血压!如今发病率恐怕是更高了。最令人崩溃的是,但是这些咱们国家的老百姓,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的人不到30%,治疗的人还不到24%。
高血压有什么危害? 为什么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?为什么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年轻?我们该怎么远离高血压?答案简单粗暴,都在这里,且听我为你全方位剖析!
讲正文之前,我们先了解一下高血压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。
大家都量过血压吧,量血压很简单:就是伸出胳膊,放在桌子上,医生拿出一个带绑带的血压计,绑在胳膊上,然后打个气放个气儿,然后告诉我们血压的数字,超标了就是高血压,是这样吧。其实我们血压计测量的是血液流动的时候对血管壁的压力,也就是说我们就是拿个仪器,看看管子里流动水对水管有多大压力。为了测量方便我们都是测量手臂上桡动脉血管的压力,它能代表我们整个身体里,血液对血管的压力。
因为95%以上的高血压病人都是原发性高血压,所以这里我们一起讨论的就是原发性高血压。高血压指的是血液在流动的时候对这些动脉血管产生的压力太大了,事实上高血压是一种临床的表现,不是病名,这是通常的叫法,准确的是应该叫做高血压病,它其实是种心血管疾病,因为动脉血管和心脏相连,当然静脉也是,但心脏要把血液给泵出去,这个动脉血管的压力就间接作用在心脏上边,所以大家往往都要去心内科就诊。
一、 高血压有什么危害?为什么要控制高血压?
我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网友:“反正我不疼不痒的,也不难受,高就高点吧,无所谓了”是这么回事儿吗?
我们把身体的血管和血液比作水管和水的关系,一起想一下。如果水对水管的压力太大会怎么样呢?要么会破坏水管的里层,造成水管内壁变粗糙,造成“水垢”堆积,时间久了变成血栓。要么水管被水长期撑开,水管壁失去弹性变得硬邦邦的,这就是血管硬化。
这些坏事情发生在心脏的血管上就是冠心病,而冠心病的下一步就是心肌梗死,危害有多大,不用说大家也明白。
临床研究发现,收缩压每下降10-20mmhg或舒张压下降5-6mmhg,三五年间的中风、冠心病、心梗死亡率分别减少38%、16%、20%,心力衰竭减少50%以上!
我们要是对高血压不管不顾,会怎么样?
中国医师协会《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》显示:全国每年因血压升高所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余万,每年直接医疗费用达366亿。而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》结果显示,2012年中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约731万,占全部死亡的86.6%,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约375万,成为慢性病第一位死因。
高血压,其实就是连接动脉的血管压力高了,对心脏来说,往外泵血必须要通过动脉,这个压力越大,往外泵血就越困难,心脏就会慢慢的出现心功能衰竭,也就是说不能工作了,甚至还会停跳。
对大脑来说,血管被冲击、损伤内壁变得粗糙使得血液流动变慢,容易形成血栓,造成脑血栓、脑梗死。要是血压突然变大,血管破掉血液流出来,就是脑出血。
对肾脏来说,肾脏这个过滤器里负责过滤的血管硬化,会导致肾脏的功能衰竭,这就是肾脏罢工;
对于眼睛来说,眼睛里的血管硬化变脆出血,这就是视网膜出血影响视力。
太可怕了,那我们该怎么预防高血压呢,别着急,继续看。
二、为什么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了呢?
因为精神压力越来越大,胖子越来越多吗?没有那么简单!高血压是多种因素一起制造出来的。高血压发病主要和这些问题有关:
1.家族史:
指某一种病的患者的家族成员(较大范围的家族成员,不仅限于祖孙等直系亲属)中发病情况。如果父母都有高血压,则儿女发病率高达46%。60%以上的高血压病人有高血压的家族史,这种叫做家族聚集性。
2.环境因素:
比如说盐吃的太多,饱和脂肪酸吃的太多,蛋白质吃的太多,喝酒和吸烟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。
3.精神因素:精神容易高度紧张的人。
在精神紧张的时候,大脑会释放很多收缩血管的激素,最终导致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…要是能尽快放松,血压也就能降下来了,可是长期的紧张,血管收缩的久了,弹性受影响,慢慢的也松(扩张)不下来了,变成了高血压,换种说法这就是血管变窄了以后,血液对它的压力大了。
4.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的发生有亲密关系!
因为胖子的体积会比瘦子大呀,心脏它就那么一点大,大约和我们一只握紧的拳头一样,想要泵出来更多的血液,供全身的细胞使用,肯定要付出更大的力量,否则根本泵不出去。这个血液流动的压力就传到心脏相连的血管上,就是我们量血压用的胳膊上的动脉血管了。
“说到这里,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一天之内量血压,每次的数值都不大一样,有时候还会差得很远?
比如说我们早上量和睡前量差别会很大,老百姓开始迷糊了,到底我们的血压是高了还是低了呢?咱们说的高血压的标准到底应该按着哪一次为准呢?不能随随便便就给扣上个高血压的帽子吧,这可是要吃一辈子的药呢!”
“正常情况下我们血压本就是高高低低的,不是恒定不变,范围在20-30mmhg,所以我们说的血压的分级都是有上下波动的范围的。有了这个范围,就不用担心太大误差了。
一般需要非同日3次血压收缩压都大于等于140mmhg或/和舒张压都大于等于90mmhg才能诊断为高血压。”
最新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《内科学》教材上是这么说的,我们人群中的血压都是呈连续性的正态分布,就是峰峦起伏的样子,我们身体上的血管也是时而紧张时而放松的,血管收缩血压就高,血管放松血压就慢慢的降下来。如图所示:
三、为什么高血压越来越年轻化?
都怪现在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,美食越来越多,体形也越来越大,睡的也越来越晚哪。
前几条我就不说了,就只说一说熬夜吧:本来我们睡觉的时候全身的肌肉都会放松,组成血管的肌肉也会比较放松,血压就会比较低,睡的太少和太晚也会影响血管放松的时间和强度。
以上几点,都可能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。
四、 高血压到底能不能根治?怎么把血压降下来呢?”
我在我们健康社群里进行每周讲课时,就经常和大家说,"未病先养,一养一生。"我们指望着吃几天甚至几个月的药,就想把几十年“养成”的疾病给治好,这不是以卵击石吗? 想要效果好,必须要从源头抓起。上周讲完高血压全解读以后,我就把这次的讲稿完善总结,写下了这篇文章,内容很长,但绝对物有所值。
【改变生活方式,至关重要】
要减体重、少钠盐、吃钾盐、少脂肪、戒烟酒、多运动、多放松、补叶酸。总结起来就是:放松精神,戒烟戒酒,少盐少油,控制体重。
1.超重肥胖的病人应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计算总热量,每天吃的蛋白质要在10%-15%,脂肪在20-30%,而吃的主食要以谷物为主,必须多粗粮和少细粮搭配起来,纤维素的摄入对减肥大有帮助,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吃的纤维素都不够。
2.少吃脂肪,可以多吃鸡鸭鱼肉,忌吃动物内脏和肥肉这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东西。少喝肉汤,因为肉汤里的含氮较高,可能增加体内的尿酸,加重心脏、肝脏和肾脏的负担。
3.多吃富含钙、钾和镁的食物,比如土豆、茄子、海带、莴笋、苦荞麦、苹果、柑橘、蒜苗等。适当增加海产品,比如海带和海鱼。
4.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。蔬菜每天不少于8两,水果2-4两,
5.戒烟戒酒,拒绝含糖饮料,多喝白开水。
香烟里的尼古丁会让小动脉收缩,长期的尼古丁摄入,小动脉一直收缩就放松不下来了,血压就会高。大量科学研究证明,高糖饮食比高盐饮食对血压的影响更大。
6.少喝咖啡和浓茶...等刺激性食物,他们会影响交感神经兴奋,导致血管收缩。
7.循证医学发现每天钠盐摄入减少50mmol/L,可使需要降压的人数减少50%,提高钾摄入可以使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4.4/2.5mmhg。
大部分1级的高血压病人经过这些方法,血压就能控制的很好。
【实在血压很高,可以吃点降压药】
“可是它们的名字那么拗口,看也看不懂啊。”其实它们并不难理解:
1.比如利尿药就是多排钠盐,减少除心脏以外那些动脉血管扩张的阻力,如速尿、螺内酯等。
2.比如β受体阻断药,其实全名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。
解释一下:肾上腺素进入血管里会让血管收缩,然后血压上升,因为我们的血管就有肾上腺素的接收器(学名受体),根据对肾上腺素的反应不同,接收器分为两种类型:α和β两种。总之就是这种接收器收到信号会让血管收缩,我们就把接收器给屏蔽掉,没有信号,血压就下来了。如普萘洛尔、美托洛尔…
3.比如钙通道阻滞剂:
还记得我们当年的生理实验吗?高钾血症让蛙心停跳,就是拿钙剂就救活的。所以钙剂可以让肌肉收缩有力,我们把这个钙流动的道路堵上,血管的肌肉收缩变弱了,血压也可以降下来。如:硝苯地平、氨氯地平。
4.比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:
这个就更简单了,血管紧张收缩,血压就变高,我们把这个血管紧张素抑制住,当然血管就放松了,血压降下来。如:卡托普利、缬沙坦。
以上就是最常用的这几类降压药。道理就是这么简单,只是这些拗口的名词看的人头大。
说起来简单,但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病人常常同时患有心脏病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…选择药物时一定要注意趋利避害,合理选用。
其实,每一个高血压病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在压力下艰苦奋斗的勇士,那就是我们的心脏。为了这个勇士,为了我们的健康,更为了我们的亲人,请多关注并控制高血压。
部分内容来自:国家卫计(健)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,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《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》,2010年中国人群高血压疾病负担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》,《实用医学营养手册》,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》
本文花费8小时,预计阅读仅需5分钟,如果您觉得还不错,请记得点赞和转发哦。你们的每一次鼓励都是我行走路上最美的阳光。
网站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。
文章站内地址:人人营养网 » 医生大白话:一篇文章教你看透高血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