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教学目的〕通过本节教学,使学生了解主要无机盐(矿物质):Ca、P、Fe、I、Zn等主要营养功能、不足症(病)、食的来源、供给量等;影响矿物质吸收利用的因素(不利因素、有利因素)。
〔学习要求〕通过学习,掌握Ca、P、Fe、I、Zn等主要营养功能、不足症(病)、食的来源、供给量等;影响矿物质吸收利用的因素(不利因素、有利因素)。理解主要无机盐在体内的代谢与营养功能机理;
〔教学重点与难点〕本节重点Ca、P、Fe、I、Zn等主要营养功能、不足症(病)、食的来源、供给量等;影响矿物质吸收利用的因素(不利因素、有利因素)。
〔教学内容〕
依据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,可将其分为必需元素、非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三大类。
机体中质量分数大于体重的0.01%者常称为常量元素或宏量元素(macro elements),如钙、磷、钠、钾、氯、镁、硫等。
常量元素的主要功能有:①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。体内无机盐主要存在于骨骼中,如大量的钙、磷、镁对维持骨骼刚性起着重要作用,而硫、磷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。②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机体酸碱平衡。在细胞内外液中无机盐与蛋白质一起调节细胞通透性、控制水分,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,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。③构成酶的成分或激活酶的活性,参与物质代谢。
凡是在人体中质量分数小于0.01%者为微量元素(microelements)或称为痕量元素(trace elements),如铁、锌、铜、锰、碘、硒、氟等。
微量元素需求量很少却很重要,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主要为:①作为酶和维生素必需的活性因子。许多金属酶均含有微量元素,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含有铜,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有硒等。②构成某些激素或参与激素的作用,如甲状腺素含有碘,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成分等。③参与核酸代谢,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物质,含有多种微量元素,如铬、锰、钴、铜、锌。④协助常量元素发挥作用。微量元素还影响人体的生长、发育。
一般认为必需微量元素共14种。1990年FAO/WHO/IAEA认为,维持正常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共有8个,包括碘、锌、硒、铜、钼、钴、铬、铁;而硅、镍、硼、钒、锰为可能必需元素;具有潜在毒性,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某些必需功能的元素包括氟、铅、镉、汞、砷、铝、锂等共8种。
一、宏量元素
(一)钙
钙(calcium)是人体质量分数最多的矿物质元素之一。
成年体内钙总量达850—1200g,相当于体重的1.5%-2.0%。其中99%集中在骨骼和牙齿,主要以羟磷灰石结晶[3Ca3(P04)2·(OH)2]形式存在,少量为无定形钙。其余1%以结合或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、细胞外液和血液中,称为混溶钙池(misciblecalciumpool),这部分钙与骨骼钙维持着动态平衡,是维持体内细胞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。人体内有相当强大的保留钙和维持细胞外液中钙浓度的机制,当膳食钙严重缺乏或机体发生钙异常丢失时,可通过骨脱钙化纠正低钙血症,而保持血钙的稳定。
1.生理功能
(1)构成骨骼和牙齿。骨骼和牙齿是人体中含钙最多的组织。
(2)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。包括神经肌肉的兴奋、神经冲动的传导、心脏的正常搏动等。如血钙增高可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,反之则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,导致手足抽搐。
(3)激活体内某些酶的活性。钙对许多参与合成、转运的酶都有调节作用,如三磷酸腺苷酶、琥珀酸脱氢酶、脂肪酶以及一些蛋白质分解酶等。
此外,钙还参与血凝过程、激素分泌、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以及细胞内胶质稳定等。
2.吸收与排泄
(1)吸收。钙在小肠通过主动转运与被动(扩散)转运吸收。
钙吸收率为20%--60%不等。凡能降低肠道pH值或增加钙溶解度的物质均促进钙的吸收;凡能与钙形成不溶性物质的因子,均干扰钙的吸收。
钙的吸收率受膳食中草酸盐与植酸盐的影响,它们可与钙结合形成难于吸收的钙盐类。膳食纤维也会干扰钙的吸收,可能是其中的糖醛酸残基与钙结合所致。脂肪摄入量过高,可使大量脂肪酸与钙形成钙皂,而影响钙的吸收。
对钙吸收有利的因素包括维生素D、乳糖、蛋白质等。
此外,钙的吸收还与机体状况有关。
(2)排泄。钙的排泄主要通过肠道与泌尿系统。大部分通过粪便排出,每日排入肠道的钙大约400mg,其中有一部分可被重新吸收。正常膳食时,钙从尿中排出量约为摄入量的20%左右。钙也可通过汗、乳汁等排出,如高温作业者每日汗中丢失钙量可高达1g左右。乳母通过乳汁每日约排出钙150-300mg。
3.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
钙的适宜摄入量见表1—20。
钙无明显毒作用,过量的主要表现为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,并干扰铁、锌、镁、磷等元素的吸收利用。由于目前滥补钙的现象时有发生,为安全起见,我国成人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(UL)确定为2g/d.
钙的摄入应考虑二个方面,即食物中钙的质量分数与吸收利用率。
(二)磷
磷(phosphorus)是人体质量分数较多的元素之一。在成人体内质量分数为650g左右,占体内无机盐总量的1/4,平均占体重1%左右。人体内的磷85%-90%以羟磷灰石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。其余10%-15%与蛋白质、脂肪、糖及其他有机物结合,分布于几乎所有组织细胞中,其中一半左右在肌肉。
磷在体内代谢受维生素D、甲状旁腺素以及降钙素调节。
1.生理作用
(1)构成骨骼、牙齿以及软组织。
(2)调节能量释放。
(3)生命物质成分。
(4)酶的重要组成成分。
(5)促进物质活化,以利体内代谢的进行。
此外,磷酸盐还参与调节酸碱平衡。磷酸盐能与氢离子结合,以不同形式、不同数量的磷酸盐类排出,从而调节体液的酸碱度。
2.吸收与排泄
磷的吸收与排泄大致与钙相同。磷主要在小肠吸收,摄入混合膳食时,吸收率达60%-70%。
膳食中的磷主要以有机形式存在,摄入后在肠道磷酸酶的作用下游离出磷酸盐,并以磷酸盐的形式被吸收。植酸形式的磷不能被机体充分吸收利用。此外,人的年龄愈小,磷的吸收率愈高。
3.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
磷的需要量与年龄关系密切(见表1-21),同时还取决于蛋白质摄入量,据研究,维持平衡时需要磷的量为520—1200mg/d。其无可观察到副作用水平为1500mg。
磷的来源广泛,一般都能满足需要。磷是与蛋白质并存的,在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肉、鱼、禽、蛋、乳及其制品中,如瘦肉、蛋、奶、动物肝脏、肾脏质量分数很高,海带、紫菜、芝麻酱、花生、坚果含磷也很丰富。粮食中磷为植酸磷,不经加工处理,利用率较低。蔬菜和水果含磷较少。
二、微量元素
(一)铁
铁(iron)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质量分数最多的一种,总量约为4~5g。
铁主要以功能性铁的形式存在于血红蛋白、肌红蛋白以及含铁酶中,约占体内总铁量的60%-75%,其余则以铁蛋白等贮存铁的形式存在于肝、脾、骨髓中,约占25%。
1.生理作用
铁的最主要功能是构成血红蛋白、肌红蛋白,参与组织呼吸过程。
铁还参与许多重要功能,如参与过氧化物酶的组织呼吸过程,促进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;
促进β-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、嘌呤与胶原的合成、抗体的产生、脂类从血液中转运以及药物在肝脏的解毒等。
铁还对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起呈色作用,在食品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。
2.吸收与代谢
人体铁的来源有两条途径:一是从食物中摄取,二是再次利用血红蛋白破坏时释放出的血红蛋白铁。
人体对铁的吸收利用率很低,只有10%-20%。
影响铁的吸收利用率的因素主要有:
(1)铁的存在形式。二价铁盐比三价铁盐更容易被机体利用。
(2)食物成分。维生素C、核黄素、某些单糖、有机酸、动物蛋白有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的作用。
(3)肉因子。动物肉类、肝脏可促进铁吸收,一般将肉类中可提高铁吸收利用率的因素称为“肉因子”(meatfactor)或“肉鱼禽因子”(MFPfactor)。
(4)生理因素。体内铁的需要量与贮存量对血红素铁或非血红素铁的吸收都有影响。当贮存量多时,铁吸收率降低;反之贮存量低,需要量及吸收率增高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铁的吸收率下降。
3.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
我国建议铁的膳食适宜摄入量(AI)见表1-22。其无可观察到副作用水平为65mg(UL 50mg)。
食物含铁量通常都不高。但是,肉、禽、鱼类及其制品却是食物铁的良好来源,尤其是肌肉、肝脏、血液含铁量高,利用率高。海米、蟹黄、蛋黄、红糖等也是铁的良好来源。植物性食品以豆类、硬果类、山楂、草莓、发菜、口蘑、黑木耳、紫菜、莲子、糯米等含铁较多。蔬菜中含铁量不高,而油菜、苋菜、菠菜、韭菜等含有植酸等,铁利用率不高。
(二)碘
人体内约含碘(iodine)20~50mg。甲状腺组织内含碘最多,约占体内总碘量的20%左右(约8mg)。其余的碘存在于血浆、肌肉、肾上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中。
1.生理作用
碘在体内主要参与甲状腺素合成,故其生理作用也通过甲状腺素的作用表现出来。
机体缺乏碘,可导致甲状腺肿,幼儿缺碘还导致先天性生理和心理变化,引起呆小症。
2.吸收与代谢
膳食与饮水中的碘基本以无机碘的形式存在,极易被吸收,
有机碘在人体肠道内被降解释放出碘化物而被吸收,而约有80%的甲状腺素未经变化即可被吸收。
吸收的碘,迅速转运至血浆。其中大约30%的碘被甲状腺利用,合成为甲状腺素,并被贮存于体内惟一贮存碘的甲状腺内。其余的碘常与血液中蛋白质结合,遍布各组织中。
在代谢过程中,甲状腺素分解脱下的碘,部分被重新利用,部分通过肾脏排出体外,部分在肝内合成甲状腺素葡萄糖酸酯或硫酸酯,随胆汁进入小肠,从粪便排出体外。
体内的碘约90%由尿排出,近10%由粪便排出,其它途径如随汗液或通过呼吸排出的较少。哺乳妇女可从乳汁中排出一定量碘(7-14μg/d1)。
3.碘缺乏症与碘过量症
碘缺乏造成甲状腺素合成分泌不足,引起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代偿性合成分泌增多,刺激甲状腺增生肥大,称为甲状腺肿。
甲状腺肿可由于环境或食物缺碘造成,常为地区性疾病,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。
若孕妇严重缺碘,可殃及胎儿发育,使新生儿生长损伤,尤其是神经组织与肌肉组织,认知能力低下,造成呆小症。
如果摄入碘过高,也可导致高碘性甲状腺肿。
4.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
人体对碘的需要量受年龄、性别、体重、发育及营养状况等所左右。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供给量为成人150μg,孕妇加25μg,乳母加50μg。碘的无可观察到副作用水平为1000μg(UL850μg)。
人体所需的碘可由饮水、食物和食盐中获得,其中80%-90%由食物摄入。食物及饮水中碘的质量分数受各地土壤地质状况的影响。海洋是天然的“碘库”,海洋食物往往含有丰富的碘,碘质量分数一般高于陆生食物,有些食物还具有聚碘的能力。含碘量丰富的食物有海带、紫菜等;鲜鱼、蚶干、蛤干、干贝、淡菜、海参、海蜇等含碘比较高。每百克海带(干)含碘24000μg,紫菜(干)1800μg,淡菜(干)1000μg,海参(干)600μg。海盐中含碘一般在30μg/kg以上,但随着加工精度提高,海盐中含碘量降低,有时低于5μg/kg。
(三)锌
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。人体含锌(Zinc)2-2.5g,主要存在于肌肉、骨骼、皮肤。按单位重量含锌量计算,以视网膜、脉络膜、前列腺为最高,其次为骨骼、肌肉、皮肤、肝、肾、心、胰、脑和肾上腺等。
1.生理作用
(1)作为酶的组成成分或作为酶的激活剂。
(2)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。
(3)作为味觉素的结构成分,促进食欲。
(4)参与创伤组织的修复。缺锌时伤口不易愈合,锌对于维持皮肤健康也是必需的。
(5)维护免疫功能。锌能直接影响胸腺细胞的增殖,使胸腺素分泌正常,以维持细胞免疫的完整。
2.吸收与排泄
锌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,与血浆中的蛋白质或传递蛋白结合进入血液循环。锌的吸收率大约为20%-30%。
锌的吸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。高蛋白、中等磷酸质量分数的膳食有利于锌的吸收;维生素D、葡萄糖、乳糖、半乳糖、柠檬酸有利于锌的吸收。
锌在体内代谢后,主要通过粪便、尿液排出,汗液、精液、乳汁等排出。
3.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
同位素实验研究发现人体每日需要锌6mg,考虑到不同膳食中的锌吸收率不同,其供给量亦有异。若以我国居民膳食中锌的平均吸收率为25%计算,锌的推荐摄入量为:1—9岁为10mg,10岁以上为15mg,成年男子为14.6mg,孕妇、乳母为20mg。锌的无可观察到副作用水平为30mg。
锌的来源广泛,但动、植物性食物的锌质量分数和吸收率有很大差异。植物性食品由于含植酸盐、膳食纤维等较多,锌的吸收率较低,一般以动物性食物如贝壳类海产品、红色肉类、动物内脏等作为锌的良好来源。按每100g含锌量(mg)计算牡蛎最高可达100以上,畜禽肉及肝脏、蛋类在2—6,鱼及其它海产品在1.5左右,畜禽制品0.3—0.5。植物中,豆类及谷类1.5—2.0,但利用率低,且在碾磨中质量分数下降,其中谷类发酵后,由于植酸减少,有利于锌的吸收。蔬菜及水果类质量分数较低,牛奶中锌的质量分数也较低。
(四)硒
硒(selenium)在人体内的质量分数很低,总量为14~20mg,广泛分布于所有组织和器官中,其中肝、胰、肾、心、脾、牙釉质等部位质量分数较高,脂肪组织最低。
1.生理作用
(1)抗氧化作用。
(2)解毒作用。
(3)保护心血管、维护心肌的健康。
(4)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。
此外,硒还有促进生长、保护视觉器官等作用。
2.吸收与代谢
硒在小肠吸收,无机硒与有机硒都易于被吸收,其吸收率都在50%以上。硒吸收率的高低,与硒的化学结构、溶解度有关。如蛋氨酸硒的吸收率,大于无机形式的硒,溶解度大者吸收率也高。
硒被吸收后,通过与血浆蛋白结合,被转运至各器官与组织中。代谢后大部分硒经尿排出,粪中的硒绝大多数为未被吸收的食物硒,少量为代谢后随胆汁、胰液、肠液一起分泌到肠腔的。此外,硒也可从汗中排出。
3.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
硒缺乏可导致克山病与大骨节病。
我国根据膳食调查结果确定预防克山病所需的“硒最低日需要量”为19μg/d(男)、14μg8/d(女)。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硒的RNI值为50μg/d (7岁以上人群)。
硒摄入过多可致中毒。我国湖北恩施县的地方性硒中毒,与当地水土中硒质量分数过高,导致粮食、蔬菜、水果中含高硒有关。硒的无可观察到副作用水平(NOAEL)为200μg(UL400ug)。
食物中硒质量分数受当地水土中硒质量分数的影响很大。食物中硒的分布规律为:动物〉鱼类〉肉类〉谷类和蔬菜,动物性食品肝、肾、肉类及海产品是硒的良好食物来源,蔬菜和水果含硒较少。加工可损失部分硒。
另外可以通过酵母硒、硒代半胱氨酸等有机硒,亚硒酸钠等无机硒进行营养强化和补充。
(五)铜
铜(copper)在人体内总量约为50~200mg,分布于体内各器官组织中,以肝和脑中浓度最高,其它脏器相对较低。
1、生理作用
(1)影响铁代谢,维持正常造血机能。
(2)促进结缔组织形成。
(3)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超氧离子的损伤。铜是超氧化物歧化酶(super-oxide-dismutase,SOD)的成分,能催化超氧离子成为氧和过氧化氢,有利于超氧化物转化,从而保护活细胞免受毒性很强的超氧离子的毒害。
此外,铜与生物合成儿茶酚胺、多巴以及黑色素都有关,可促进正常黑色素形成,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。
2、吸收与代谢
铜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吸收,吸收率约为40%,某些膳食成分如锌、铁、维生素C与果糖影响铜的吸收。
吸收后的铜,被运送至肝脏和骨骼等脏器与组织,用以合成含铜蛋白和含铜酶。
铜在体内不是一种储存金属,极易从肠道进入体内,又迅速从体内排出。正常人每日通过粪、尿和汗排出铜。约占总排出量80%的铜通过胆汁排除,其次为小肠粘膜,从尿中排出的量,约为摄入量的3%。
3、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
WHO提出婴幼儿每日每公斤体重铜的需要量为80μg,儿童为40μg,成人为30μg。铜的AI为2.0—3.0mg。
过量铜摄入常发生于误服大量铜盐、饮用与铜容器长时间接触的饮食物(多是饮料)。常可致急性中毒,食用大量含铜较高的食物如牡蛎、动物肝、蘑菇等(每人2~5mg/d),尚未见慢性中毒现象。
铜的无可观察到副作用水平(NOAEL)为9mg(UL10mg)。
铜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,牡蛎、贝类、坚果质量分数特别高(约为0.3-2mg/100g),质量分数较丰富的有肝、肾、鱼、麦芽与干豆类(0.1-0.3mg/100g),绿叶蔬菜含铜量较低,牛奶含铜也较少,而人奶中质量分数稍高。
(六)锰
人体内锰(manganese)的总量为10~12mg,主要存在于肝脏、肾脏、胰和骨骼中,唾液和乳汁也有一定量的锰。
锰在人体内一部分作为金属酶的组成成分,一部分作为酶的激活剂起作用。含锰酶包括精氨酸酶、丙酮酸羧化酶、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等,它们参与脂类、碳水化合物的代谢,也是蛋白质、DNA与RNA合成所必需,当锰缺乏时,动物体内肝微粒体中脂类过氧化物就会出现增高现象。
人体锰缺乏(每人<350μg/d)还伴有严重的低胆固醇血症、体重减轻、头发和指甲生长缓慢等现象。
膳食中锰在小肠吸收,吸收率不高,约为2%-15%,个别达25%。膳食成分如钙、磷浓度高时,锰吸收率降低。当铁缺乏时,锰吸收率增高,反之也发现当锰缺乏时,铁吸收率提高。吸收入体内的锰90%以上从肠道排出体外,尿中排出极少(1%-10%)。
中国营养学会提出成年男子锰的AI值为3.5mg/d。锰摄入过多可致中毒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,但食物一般不易引起。锰的无可观察到副作用水平NOAEL为10mg(UL10mg)。
茶叶含锰最为丰富,平均为15μg/g以上,含锰较多的食物还有坚果(>10μg/g)、粗粮(>5μg/g)、叶菜、豆类(2.5μg/g左右),精制的谷类和肉蛋奶类较低(<2μg/g),但是其吸收和存留较多,也是锰的良好来源。
(七)铬
铬(chromium)在自然界有两种形式:三价铬和六价铬。三价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,六价铬则对人体有毒性。铬在人体的量约为5~10mg,主要存在于骨、皮肤、脂肪、肾上腺、大脑和肌肉中。铬在人体组织中质量分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。
铬在糖代谢中作为一个辅助因子对胰岛素起启动作用,已知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(glucose tolerance factor,GTF)的重要组成成分。;铬还影响脂肪的代谢,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提高HDL胆固醇的作用,从而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,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。此外,铬还有促进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,增加免疫球蛋白等作用。
当铬摄入不足时,可导致生长迟缓,葡萄糖耐量损害,血糖、尿糖增加,易患糖尿病、高血脂症、冠心病等。
铬的安全和适宜摄入量,美国营养标准推荐委员会1989年建议为50-200μg/d。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铬的AI为50μg/d,孕妇由于葡萄糖耐量明显高于非孕妇女,故应提高铬的供给量。铬的无可观察到副作用水平(NOAEL)为1000μg/d(UL 500μg/d)。
无机铬的吸收率很低(<3%),当与有机物结合时,其吸收率可提高至10%~25%。膳食中某些因素可影响铬的吸收率,抗坏血酸可促进铬的吸收,低浓度草酸盐(0.1mmol/L)可使体内铬量增高,而植酸盐却明显降低其吸收。膳食中高单糖与双糖不利于铬的吸收。铬代谢后主要由肾排出,少量经胆汁从肠道排出体外,皮肤、汗腺也有少量排泄。
铬的良好食物来源为肉类及整粒粮食、豆类。乳类、蔬菜、水果质量分数低。啤酒酵母、干酵母、牡蛎、肝脏、蛋黄含铬量高,且铬活性也大。粮食经加工精制后,铬质量分数明显降低。白糖中铬质量分数也低于红糖。
网站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。
文章站内地址:人人营养网 » 《营养学基础》 无机盐(矿物质、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)